了解冬虫夏草
请稍候...
我国古代人民对冬虫夏草的认识
发布时间:2015-08-12
摘要:许多资料证实:我们的祖先,在公元 4世纪初就已经能辨认冬虫夏草,并记录在书中。公元7世纪到8世纪,即我国的唐代,我们的先人对冬虫夏草有了更多的认识,并将其应用于健体强身,防病疗疾。
       许多资料表明,在我国古代,人们已经能辨认冬虫夏草,并初步认识它的药用价值。

       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,即我国的晋代。东晋人王嘉,在《拾遗记》中曾记载:“员娇之山有冰蚕”。文中所说的员娇山,即传说中的五大仙山之一,位居渤海之东。所说的冰蚕,据今人考证就是冰蛆,又名雪蛆,即今之j9九游会网站-九游会真人第一品牌游戏。若此说成立,即可表明我们的祖先,在公元 4世纪初就已经能辨认冬虫夏草,并记录在书中。

       公元7世纪到8世纪,即我国的唐代。我们的先人对冬虫夏草有了更多的认识,并将其应用于健体强身,防病疗疾。众所周知,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,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,世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主要有藏族及羌族等。由于他们生活的地方是冬虫夏草的故乡,故他们对冬虫夏草的认识最早、了解最多。在这一时期,他们不但掌握了冬虫夏草的形态与生长环境,而且还初步认识到冬虫夏草具有药用价值,并应用于临床实践。冬虫夏草,藏语称为牙儿札更布。在成书于公元8世纪的《月王药诊》中,就收载有牙儿札更布,并云其能“治肺部疾病”。《月王药诊》是现存最早的藏医药学古典名著,是藏医学的基石。冬虫夏草能被该书收载,说明早在公元8世纪,冬虫夏草已经成为藏医的常用药物。

       公元9世纪至16世纪,即唐末到明代中期,生活在内地的汉民族对雪蚕(或蛆)、冰蚕(或蛆)的认识逐步加深,在许多汉民族文献典籍中都有记载。如北宋江休复在 《嘉祐杂志》中首载“雪蚕”之名,南宋周密《癸辛杂 识》中首载“冰蛆”之名。明初叶子奇在《草木子》中描 述了雪蚕的生活环境,云:“雪蚕,生阴山以北,及蛾眉山北,二山积雪,历世不消”。这里所说的阴山,即今之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阴山,峨眉山即今之四川境内的蛾眉山,可能在古代曾有冬虫夏草生长。明代中期,李时珍将雪蚕收入药学巨著《本草纲目•卷三十九》中,并确认其“甘寒无毒”,能“解内热渴疾”。

       此后的公元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,随着藏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,藏医药学更多地被汉族的中医药学借鉴与吸收。不少藏医所用的药物,也被中医用于临床。到了公18世纪,即清代中期,在中医药书籍中就有关于藏药的记载,冬虫夏草就是其中之一。公元1757年,名医吴仪洛在《本草从新•卷一》中,首次记载了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,云其“甘平保肺,益肾止血,化痰,已劳嗽。”同时还记载了它的生态环境与产地,并指出“四川嘉定府(即今乐山市)所产者最佳,云南、贵州所产者次之。”之后,著名的本草学家赵学敏,又以“夏草冬虫”之名,将其收人《本草纲目拾遗•卷五》,指出“羌俗将夏草冬虫采为上药,功与人参同”。随后,赵学敏又将1765年至1803年间收集到的有关冬虫夏草的资料,补充于条文之中,为后人研究冬虫夏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参考文献。从 20世纪30年代起,我国学者邓叔群曾对我国的虫草进行了调査,并发现了虫草新种。(摘自《冬虫夏草》)

标签:冬虫夏草
"));
网站地图